試閱 1/2

寫下你的關鍵詞:選對詞,解鎖生命故事,展現影響力

>>第一部分 關鍵詞構築的人生

第二章 童年的關鍵詞

在這一章中,我想聊聊在童年時期對你產生影響的那些詞彙,即那些家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,或是塑造你童年自我認同、影響世界觀的文字,甚至是至今仍然對你別具意義的詞彙。

我的童年關鍵詞稍微說明了我如何感知並經歷那段歲月,對我而言,那是一段單純而美好的時光,生活尚未變得複雜。你的童年也許快樂,也許艱難,也許平淡無奇。但無論如何,都會有些詞語在你腦海中迴響,喚起你最初學習語言、建立詞彙的故事。

  • Corners(角角)

這個詞對我的童年有著特別的意義,它來自我母親的創意,用來形容我的「安心小物」:最初是指柔軟的刷毛棉睡衣腰帶末端的一小塊長方形布條。我母親既務實又有創意,後來都用她的勝家縫紉機,特地幫我縫製更多這類小布條,每條大約三十乘二.五公分,邊緣縫得整整齊齊。我至今依舊不知為何,小時候就愛用布條的角角輕輕敲著鼻翼,這帶給我難以言喻的安心感,就一直這樣敲到八歲左右。這個經驗純屬個人喜好,我也是第一次寫下這段回憶。

最近,我讀了探討兒童「適應行為」的心理學理論,才曉得或許我的「敲角角儀式」是一種自我安撫的行為,協助我在焦慮或受到過度刺激時得到安撫。

希望每個人的童年都擁有屬於自己的「角角」,或至少是有特殊意義的東西,也許是一個暱稱、玩具,或是幻想中的朋友。即使到了現在,只要一想到「Corners」,我腦海中浮現的依舊是那些布條,而不是在日常用語指的「角落」。這個詞其實不常出現在對話裡(誰會沒事聊到複數的角落呢?),但每當我想到它,便彷彿回到了童年,回憶起自己曾用那塊布條敲鼻子的怪習慣,覺得有點不好意思。不過,這曾讓我感到平靜與滿足,所以別人怎麼想又何妨呢?

更有意思的是,在許多文化裡,手指輕敲鼻翼這個動作往往代表「這是祕密」或「別多管閒事」。也許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詞彙,蘊藏著個人記憶,別人無法輕易解讀。而這正是我們獨一無二之處,我們各自擁有專屬的祕密詞彙。

停下來想一想

回顧童年的詞彙時,請信任你的直覺,讓念頭自然浮現,不要急著評價。這些詞也許屬於你的「祕密詞彙」,早就深藏內心多年,只是以前從沒想過要分享或思索其中的意義。我在思考成長過程中的童年關鍵詞「角角」時,最讓我驚訝的是,它有許多不同的意思,但我的定義獨一無二。這讓我意識到,自己擁有豐富的內在世界,我並不輕易對外開放。我不是容易看透的人(至少以前不是),直到現在,「角角」才真正幫助我敞開自己。

我想在此先提醒,務必在你的關鍵詞故事中尋找「亮點」。這個概念是編劇波蓓特.巴斯特(Bobette Buster)在優秀小品《建構故事》(Do Story)一書中所創,指的是最能體現故事本質的細節,足以喚起感官體驗的時刻,例如童年時讓我無比安心的那條柔軟的刷毛棉布條。

請利用本章最後的提問,回憶童年時期的詞彙和感官記憶,挖掘潛藏的故事與記憶,也許會讓你和別人更明白你的想法和感受。

  • Shy(害羞)

我以前都會說自己是個害羞的小孩。確實,在課堂上我可能有點膽怯,但在操場上卻十分外向。真正讓我難過到在小學備感挫折的,是成績單上老師常常寫下的評語,說我不參與課堂討論,也不舉手回答問題。即使我算是很認真的學生,這些評語還是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、自己有問題。害羞成了我的標籤,讓我原本就缺乏的自信心更加低落。

多年以後,我發現自己是屬於內向的I人,才開始理解自己當時的膽怯和缺乏參與的理由。I人通常不會在沒有仔細思考之前就開口發言,由於他們需要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,因此不太可能像E人那樣邊說邊思考。這就是為何I人往往不願意舉手發言。你聽過那句老話嗎?「棍棒和石頭也許會打斷我的骨頭,但言語永遠無法傷害我。」但對於敏感的I人來說,這句話根本不成立。

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系已有所改變,務必要正視內向小孩的價值,為他們營造一個能安心表達自己的環境。如果他們被貼上「害羞」的標籤,很可能就會因此而深受影響,無法充分發揮潛力。其實,我很少不願意參與活動,也並不害怕與人交流,「害羞」這個形容詞並不貼切。一定要謹慎使用「害羞」來形容一個人,因為這個標籤可能會讓人難以擺脫。

後來,我做了MBTI性格測驗,結果是INFJ,據說是最稀有的性格類型。INFJ擁有高度的社交能力,但長時間的社交會讓他們感到精疲力竭、過度刺激。他們享受獨處,同時又渴望深度的連結。因此,你可以說我安靜、內斂、矜持、獨立,但絕對不要說我「害羞」。

在我寫完這一段後,有個朋友向我推薦了詩人暨哲學家大衛.懷特的《撫慰人心的52個關鍵詞》(Consolations: The Solace, Nourishment and Underlying Meaning of Everyday Words)。懷特在這本書中以感性又詩意的筆法探索日常詞彙,其中之一就是「害羞」。他的詮釋讓我對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。他寫道:「害羞是一道微妙又脆弱的界線,一邊是我們認為可能出現的事物,一邊是我們認為自己值得擁有的東西。」他重新定義害羞,視為面對新事物的可貴態度。像這樣迅速重新詮釋一個詞的意思,就可以賦予你力量。

  • Popular(好人緣)

在「害羞」之後緊接著討論「好人緣」,也許看起來有些突兀,但這正是社交型I人的矛盾之處。

我清楚記得自己在六歲左右,有一次老師問:「班上人緣最好的人請站起來。」我毫不猶豫地拉開椅子站起來,但其他同學都坐著。首先,這樣的問題真的適合問小孩子嗎?這會傳達什麼樣的訊息?其次,這件事也顯示出,當時的我還沒有太多自我意識。我毫不懷疑自己就是班上最受歡迎的人。事實上,我不受小圈子限制、能與不同群體的朋友來往。在我六歲生日時,邀請了班上所有同學,除了其中一位因故無法出席,其他全都來了。

多年後,我讀到《生日的祕密語言》(The Secret Language of Birthdays),書中提到我的生日是「好人緣日」。據說,在這一天出生的人,對於「好人緣」展現了強烈的需求與能力。他們渴望受到所愛之人的欣賞與讚美,這點我無法反駁。然而,這也帶來了負面影響:我經常搞混「好人緣」與「討好」的界線。「Popular」這個詞來自拉丁文,原意是「屬於民眾」或「獲得民眾接受」,要到了晚近才演變成「廣受喜愛」或「備受推崇」的意思。這個詞在我後來的人生中回歸,還掀起不小的波瀾……

問問自己

「害羞」與「好人緣」這兩個關鍵詞,讓我重新思考了剛開始摸索自我認同時,那些曾定義過自己的詞彙。這類詞彙有時會變成標籤,長大成人後也難以擺脫,甚至可能影響我們整趟人生旅程。我撕下了害羞的標籤、接納了好人緣的標籤。那你呢?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狀況?這樣的關鍵詞可能蘊含強大的故事性,能讓讀者或聽眾對你的經歷產生共鳴。我非常崇拜的說故事大師麥可.馬格里斯(Michael Margolis)在《相信我》(Believe Me)一書中寫道:「唯有當讀者能在你的故事中發現自己,他們才會真正感受到歸屬感,進而參與你的敘事。」

試著回想從你開始牙牙學語時就一直伴隨著你的詞彙。有些可能是你小時候沒有用過的詞,長大成人後才學會,卻蘊藏某種感受或記憶刻在心底。有些詞也許隨著你的成長,意義或影響也發生了變化,就像我對「好人緣」的體會,在不同人生階段就有不同的理解。

以下的提問會協助你展開這段探索之旅。同樣挑選一、兩個讓你立即有感的題目,好好坐下來,至少寫五分鐘或寫到沒有靈感為止。

  • 哪些詞是別人對小時候的你所貼的標籤?
  • 哪些詞至今仍讓你心生恐懼?
  • 哪些詞能喚起溫暖的感受?
  • 哪些詞曾鼓勵過或傷害過小時候的你?
  • 你與這些詞的關係是否隨著歲月改變?
  • 你小時候是否發明過自己的祕密詞彙?

 

>>第二部分 運用你的關鍵詞

第八章 總結人生的關鍵詞

恭喜!你快要走完這趟用關鍵詞回顧人生的旅程了。

當然,這不會是唯一的一次。希望此刻的你,手邊已有一本筆記本,裡面記錄了對你人生來說最重要的關鍵詞,還有由這些詞彙啟發的故事,以及你在過程中對各種提問的回應。接下來呢?你可以如何運用這本人生關鍵詞詞典?以下有些實用的建議與可能的執行步驟。

如果你是商業領袖,可以挑選一個關鍵詞故事,跟客戶、團隊成員、合作夥伴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建立更深的連結。舉例來說,我可以拿「害羞」這個詞來分享,讓那些在公開場合發言有困難的人產生共鳴,進而鼓勵他們開口。我也常在領導力溝通培訓課程上,使用「新浪漫派」這個詞介紹自己身為資深音樂記者的經驗,藉此建立我的專業可信度。
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一篇訪談中,著名編劇羅伯特.麥基(Robert McKee)提到,「自我認識」是所有偉大故事的根基,而偉大的領導者都十分認識自己。他表示:「偉大的說書人(我猜偉大的領導者也是)看得見別人的人性,以富有同理心又務實的方式與人互動。」透過分享你的關鍵詞故事,不僅可以展現人性與同理心,還能讓別人也自在地分享他們的經驗。

我們可以學學兩位深知個人生命故事力量的領導者: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企業家理查.布蘭森(Richard Branson,維珍集團創辦人)。以前常有人稱歐巴馬是「美國首席說書人」,早在一九九五年,他還未踏入政壇前,就出版了回憶錄《歐巴馬的夢想之路:以父之名》(Dreams from My Father)。他曾說:「我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故事,才能真正傾聽並幫助別人理解他們的故事。」他的演說經常融入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,藉此拉近與不同群眾的距離、建立信任感,說服大家接受他的理念。

理查.布蘭森則經常透過個人故事來強化他與「維珍」品牌的信任關係。舉例來說,他談到維珍大西洋航空的創立故事:當年,他的航班座位被取消,無法從波多黎各飛往英屬維京群島(British Virgin Islands)見未來的妻子,於是決定包下一架飛機,讓其他受影響的乘客以每人三十九美元的價格搭乘,笑稱這趟航班為「Virgin Airlines」。在維珍網站一篇探討故事力與創業精神的文章中,他寫道:「說故事的歷史跟營火一樣悠久,也跟推特貼文一樣年輕。一般人能一眼識破那些虛假、刻意包裝、充滿算計的故事,真正打動人的生命故事,必須用心來說,而不只是用腦袋來說。」

如果你是講者,可以挑選一個關鍵詞故事,融入你的主題演說或簡報中,甚至發展成長版的完整演說內容。關鍵是要選擇契合主題、又讓聽眾產生共鳴的故事。我經常提到演說要「情與理並重」,意思是內容要兼具情感元素(通常是故事)和事實╲邏輯分析(數據或研究)。快速瀏覽一下我在前文提到的關鍵詞,我可以聊聊自己如何從「文字工作者」、「編輯」一路走到成為「作家」;如果想要更貼近個人的角度,我可以聊聊「中風」這個詞,以及後續的觸發事件何以衝擊我的人生。我也可以藉由分享部分關鍵詞故事,闡述每個詞都會留下痕跡。

如果你是部落客,可以將任何關鍵詞故事當成部落格主題。我自己則是反其道而行,先寫了一篇部落格文章〈從鞋底到靈魂〉(Sole to Soul),才決定把「細高跟鞋」加進我的人生關鍵詞詞典。現在,我擁有了寶貴的素材庫,可以撰寫一系列個人主題的部落格文章。我可以挑任何一個關鍵詞故事,拓展成八百字的文章,加入能引發讀者共鳴的訊息或寓意。同時,如果你想在商業導向的部落格增添個人色彩,也可以穿插關鍵詞故事,達到「情與理並重」。如果你的關鍵詞有雙重涵義,例如「single」就有「單曲」與「單身」兩個版本,這就能寫成一篇有趣的文章。

如果你是商業類書籍的作家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人生關鍵詞故事其實有助於傳達個人背景、人生哲學、價值觀、信念與初衷。這些故事也有助讀者了解你的身分、來歷和讀書的理由。我經常遇到作家會有所顧忌地說:「我不想讓整本書都變成在講我自己。」但身為讀者的我,其實很希望感受到作者的個性、過去的經驗,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想傳遞的資訊、建議和思維領導力。如果一位作家願意去思考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事,也願意大方地與我分享,那我通常會深受吸引。伊莉莎白.吉兒伯特(Elizabeth Gilbert)就是這方面的高手。她在二○一五年問世的非小說《創造力》(Big Magic)讓我百般著迷,喜愛程度不亞於她二○○七年的回憶錄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(Eat, Pray, Love)。

如果你是中年人(或即將遇入中年),可以把「人生關鍵詞詞典」當作反思練習或個人成長的工具。我建議你把這加入寫日誌的習慣,寫日誌沒有一定的規則,但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後進行晨間書寫。茱莉亞.卡麥隆(Julia Cameron)寫了許多本書探討創造力和寫作,包括《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》(The Artist's Way)與《寫,就對了!》(The Right to Write)。她率先提倡了這個方法:每天早上把腦袋所有念頭寫下來,直到寫滿三面A4為止,完全不用壓抑或修飾,因為這些內容只有你自己看得到。如果覺得三面太多寫不完,寫兩面也沒關係。針對人生關鍵詞或本書裡的提問,更深入地書寫、探索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不帶評價、也不用急著下結論。我自己連續兩年進行晨間書寫,過程中真的挖掘出一些讓我意想不到的寶藏。

最後,正如理查.史東(Richard Stone)在《沙發上的說話課》(The Healing Art of Storytelling)中寫道:「過去的故事隨時都能重新詮釋。如果有所謂的自由,這也許就是自由了。我們不必再受困於過去的故事,而是能同時成為劇中角色與編劇,主導自己的人生。」

★ 其他小叮嚀

如果你想要建立「人生關鍵詞詞典」,這裡有額外的說明:

  • 時時刻刻聽從直覺的引導,相信當下浮現的話語。
  • 選好關鍵詞後就寫在便利貼上,貼在白板或顯眼的地方,讓自己能持續思考它們的意義。
  • 關鍵詞必須是真正對你有意義的詞,如果覺得不夠精確,可以使用同義詞詞典尋找更貼切的詞彙。
  • 不妨查閱這些關鍵詞的詞源,看看原本的意思是否會改變你的認知。
  • 如果你是視覺型人,可以像我畫「臣服」一樣,畫出關鍵詞的圖像。

你的關鍵詞清單具體成形後,思考以下問題:

  • 你為什麼選擇這些詞?
  • 這些詞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?
  • 這些詞為何依然讓你產生共鳴?
  • 這些詞現在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?
  • 這些詞是否潛藏著未釋放的能量?
  • 這些詞是否限制了你,讓你無法完全活出自己?
  • 你能跟這些詞和解嗎?
  • 你能否肯定曾為你帶來美好的關鍵詞?
  • 你能看出這些詞要告訴你的故事嗎?
  • 這些詞是否蘊藏專屬於你的訊息?
  • 這些詞究竟要表達什麼?

回答這些問題、書寫你的關鍵詞,你就會梳理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,接受並擁有那些曾帶來痛苦的時刻,進而重新詮釋你的故事。這個過程可以引領你釐清人生中的關鍵事件,整合成有脈絡的故事。接下來的章節會引導你如何完成這件事。

close
貨到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