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下你的關鍵詞:選對詞,解鎖生命故事,展現影響力
寫下你的關鍵詞:選對詞,解鎖生命故事,展現影響力
close
商品編號:P0700182

寫下你的關鍵詞:選對詞,解鎖生命故事,展現影響力

In Your Own Words: Unlock the power of your life stories to influence, inspire and build trust
作者原文名 Beverley Glick
譯者 林步昇
出版日 2025-06-01
定價 $320
優惠價 79折 $253
  • 分享至
數量
加入預購品
預計出貨日:2025-05-28

內容簡介

「我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故事,
才能真正傾聽並幫助別人理解他們的故事。」
──歐巴馬

人生其實就像填字遊戲,選對詞,就能迅速破關!

\你會用什麼詞,描述你的人生?/

開口說的第一個字?童年最討厭的那個詞?
成年後常被哪個詞冒犯或激勵?
哪個詞最讓你感到溫暖或心碎? 

讓你的聲音被聽見吧!
沒有人真的平凡,每個人都有不平凡的故事值得分享。
以關鍵詞挖掘、解鎖並分享你的個人故事,
就能擴充你的內在力量,與他人產生深刻連結,創造共鳴! 

我們是說故事的動物,天生就以故事來理解世界,透過語言開啟生命的歷程。

故事教練貝佛莉將引導你,透過本書的提問與書寫,選出那些真正對你重要的關鍵詞。這些詞將挖掘出你曾被壓抑、被隱藏、不被肯定、被誤解,甚至被排除的部分,也找回你內在需要表達、看見、肯定、釐清、讚揚的部分。

寫下關鍵詞,就是在梳理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,甚至重新詮釋。於是,你能同時成為劇中角色與編劇,主導自己的人生!

>>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,這本書就適合你:

  • 你是企業領導者,明白說故事是一種強大的工具,想學習如何運用個人故事打造信任感、服務受眾或傳遞理念。
  • 你是講者或作家,希望找出有意義的個人故事,應用於演講、部落格、文章或書籍。
  • 你已步入中年或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,對於個人成長深感興趣,希望透過回顧過往經歷來整理自己的故事,讓未來更有方向。

│各界好評│

貝佛莉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,讓我們找到自己的關鍵詞,打破內在的限制。
──阿爾恰娜.莫汗(Archana Mohan)/Veritas Investment Partners營運暨技術長 

貝佛莉讓我們看見一件非常特別的事: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同時,還能創造連結與意義。如果你曾希望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發揮影響力,這本書絕對適合你!
──瑪莉安.克萊蒙斯(Mary Ann Clements)/Action on Disability and Development共同執行長暨轉型長 

貝佛莉是一流的生命故事教練,帶領你透過簡單又厲害的過程,挑戰你的限制性信念,引導你進入自我賦能的心態與思維,進而釋放你的說故事潛能。這本書不只是改變人生,更能改變你的說故事方式,重寫遊戲規則!
──畢芭.比諾提(Biba Binotti)/Global Warriors Ltd創辦人暨執行長 

在這本激勵人心的書中,貝佛莉讓我們看見文字何以是世上最強大的力量。你會發現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關鍵詞與生命故事,這些都塑造了我們的過去,也能重新定義我們的未來。
──麥可.馬格里斯(Michael Margolis)/Storied執行長 

貝佛莉把社會上熱烈討論的「說故事」主題,轉化得簡單易懂、貼近生活,甚至人人都能做到。她的方法既簡單又聰明,只要梳理你人生中的關鍵詞,就能解鎖你的故事。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這本書,我會說:真摯、啟迪人心、原汁原味,必讀!
──莎拉.勞伊德─休斯(Sarah Lloyd-Hughes)/Ginger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s創辦人暨執行長

對我來說,與貝佛莉合作的過程是翻天覆地的轉變。我不僅能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,還感受到自己被真正看見與理解。貝佛莉和她這套方法,讓我建立起自由書寫的信心。我非常高興她寫出這本書,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她,了解她在說故事方面的天賦。
──齊娜.米(Zena Me)/Eldership for Leaders創辦人 

作者簡介
貝佛莉.葛利克Beverley Glick

貝佛莉一直是一名專業的故事講述者。她在1980年代初期以音樂記者的身分開始出版文章、環遊世界,後來轉為撰寫旅遊文學,在英國《觀察家報》和《週日電訊報》等報社擔任主編。
隨著紙本媒體式微,她轉而投身於口語表達領域,成為「人類潛能教練」,專門訓練領導者成為更具影響力的溝通者與說故事的人。除了在公開演說領域提供培訓,也協助領導者開發他們的思維領導力,幫助作者和講者在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中找到自己的聲音。
住在英國的白金漢郡,喜歡在奇爾特恩山散步,並與當地的樂團一起實現她的夢想。 

譯者簡介
林步昇
鍾情於綠豆的貓奴,翻譯是甜蜜的負荷,配音為後半生志業,希冀用文字與聲音療癒自己與他人。近期譯作包括《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?》、《科特勒談新行銷》、《募資提案教父的破億成交術》等。

 

看更多

規格

商品編號:P0700182
ISBN:9789861345352
EISBN:9789861345345
240頁,25開,中翻,平裝,單色
看更多

電子書

歡迎於Readmoo、Kobo、Google、BookWalker、Hyread、Pubu、momoBOOK、UDN讀書吧、TAAZE讀冊、灰熊iRead、博客來、誠品、金石堂、三民、PChome洽購電子書

看更多

目錄

各界好評
推薦序  /尼克.威廉斯(Nick Williams)
前言 

>>第一部分 關鍵詞構築的人生

第一章 最初的關鍵詞

▎你說出第一個詞時,父母或照顧者有記錄或慶祝嗎?
▍這個詞是否仍然影響著你?
▌這個詞伴隨的回憶是美好,還是辛苦?
/Mama(媽媽)/ 

第二章 童年的關鍵詞

▎哪些詞是別人對小時候的你所貼的標籤?
▍哪些詞至今仍讓你心生恐懼?
▌哪些詞能喚起溫暖的感受?
/Corners(角角)/Sunshine(陽光)/Night-night(晚安安)/Gibberish(瞎掰話)/Shy(害羞)/Popular(好人緣)/ 

第三章 青春期的關鍵詞

▎青春期時,哪些話語曾讓你心碎?
▍哪些話語曾鼓勵或肯定你?
▌哪些話語一直留在記憶裡,但當時你根本不懂其中的意思?
/Messy(邋遢)/Crush(暗戀)/Stroke(中風)/Sing(唱歌)/Perform(表演)/Belch(打嗝)/Single(版本一:單曲)/Secretary(祕書)/ 

第四章 成年的關鍵詞

▎哪些詞最能代表你的成年時期?
▍哪些詞你想要告別?
▌哪些詞讓你以自己為榮?
/Writer(文字工作者)/Nom de plume(筆名)/New Romantic(新浪漫派)/Spesh(特別版)/Pop(流行樂)/Gossip(八卦)/Stilettos(細高跟鞋)/Fetish(戀物癖)/Dominatrix(女王)/Single(版本二:單身)/Astrology(占星)/Therapy(治療)/Editor(編輯)/ 

第五章 中年的關鍵詞

▎哪些詞代表了你職涯成就的顛峰?
▍哪些詞在低潮時成了支持你的力量?
▌哪些詞能讓你瞬間回到自己覺得活著真好的時光?
/Observer(觀察者)/Prelapsarian(墮落前的純真)/Invisible(隱形)/Camaraderie(革命情感)/Spritzer(氣泡酒)/Toyboy(小狼狗)/Terminal(末期)/Sober(清醒)/Husband(老公)/Pavement(人行道)/Divorce(離婚)/Gratitude(感恩)/ 

第六章 智慧的關鍵詞

▎哪些詞讓你更理解自己的人生?
▍哪些詞深深震撼你的靈魂?
▌哪些詞讓你連結到更深層的人生使命與意義?
/Grief(悲慟)/Solitude(獨處)/Unspoken(未說出口)/Spoken(說出口)/Author(作家)/Intuition(直覺)/Precision(精準)/Clarity(清晰)/Contentment(滿足)/Soul(靈魂)/Surrender(臣服)/Serenity(寧靜)/God(上帝)/ 

第七章 最後的關鍵詞

▎你最後一個關鍵詞會是什麼?
▍它是否跟你的第一個關鍵詞有所關聯?
▌如果可以規畫人生最後說的話,你會說些什麼? 

>>第二部分 運用你的關鍵詞

第八章 總結人生的關鍵詞

▎這些詞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?
▍這些詞是否限制了你,讓你無法完全活出自己?
▌你能跟這些詞和解嗎? 

結語
致謝
參考資料 

看更多

 前言

我開始寫這本書是二○二○年的春天,世界正因新冠疫情而停擺。當時,我訝異於語言演化的速度之快,身邊的人突然開始使用許多從未見過的新詞彙,例如「封城」。這些詞彙有助我們適應未知的環境,也形塑了我們在疫情下的生活故事。我想,在英國提到「pandemic」(全球大流行病),大部分的人都有故事可說,而這些故事在二○二○年三月以前根本不可能存在。

語言的下一次快速演化,勢必會由AI(人工智慧)推動。實際上,我問過ChatGPT「AI對語言的影響是什麼」,我得到的答案是:AI會大幅改變我們溝通和接收資訊的方式,同時點出了值得擔憂的事,即機器生成的文字可能導致人類語言失去原創性與創造力。因此,在我看來,人類需要提升自己的程度,更用心地運用語言,以更有創意的方式說故事。未來,「人類原創」也許會成為品質與真實的重要標籤。

然而,無論在未來的世界裡,病毒或科技帶來多大的影響,人類始終活在故事之中。正如克莉絲汀娜.鮑德溫(Christina Baldwin)在她的著作《故事捕手》(Storycatcher)中寫道:「我們就像魚活在水中一樣,生活在故事裡。我們在文字與影像中悠游,也像魚鰓過濾水流般,透過腦袋來篩選故事。我們無法不用語言思考,也無法不用故事來梳理經驗。」我們是說故事的動物,天生就以故事來理解世界,透過語言開啟自己的生命歷程。

我深知,語言既能成為武器,也能帶來美好。在我長達四十年的專業寫作與編輯生涯中,我曾拋出許多「文字炸彈」,也曾用文字描繪動人的畫面。我在一九八○年代初期以音樂記者的身分開始出版文章、環遊世界,後來轉為撰寫旅遊文學。隨著紙本媒體式微、新聞網站普及,我選擇離開新聞業,轉而成為潛能開發教練,投身於口語表達領域,專門訓練領導者成為更具影響力的溝通者與說故事的人。現今,除了在公開演說領域提供培訓,我還協助領導者開發他們的思維領導力,撰寫能提升名望、推動事業的書籍。

我畢生都對語言懷有深厚的熱愛,運用文字來書寫與表達,對我來說非常重要。但我不是語言學家、文獻學家或小說家。身為一名前記者,現在則是企畫編輯與寫作教練,我明白說好故事不僅能促進個人成長,對職業生涯也大有助益。我始終相信,謹慎的用字遣詞,能傳遞準確的意思,也相信要運用平易近人的語言,讓一般民眾都能理解。

在動筆寫這本書之前,好友尼克.威廉斯(他出版了許多書籍,也為本書撰寫推薦序)問我:「妳這些年來出版過多少字呀?」我大概算了一下,保守估計兩百萬字。

這兩百萬字都有酬勞,目的是娛樂、啟發與教育讀者。

這兩百萬字多半刊登在已停刊的雜誌中、在全英發行的報紙上(報紙可能被拿來包炸魚薯條),近年來則出現在部落格文章中。

我希望,這兩百萬字曾有部分觸動人心、啟發靈感、帶來創意、介紹全新的音樂、協助讀者釐清觀點、改變想法、喚起行動、讓人哈哈大笑或熱淚盈眶,或至少影響讀者的旅遊計畫。說起來,我是文字百萬富翁,太過癮了。我至今仍然無法相信,原來自己的文章曾有數百萬人讀過。

過去,我的文字大多是寫自己以外的人、地方與事件,如今我覺得是時候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了,畢竟在這方面我肯定最有資格。因此,在心理學家卡爾.羅傑斯(Carl Rogers)筆下名言「愈往內心深處,愈能引發共鳴」的啟發之下,我決定記錄那些影響自己最深、至今依舊重要的詞彙。我的用意分成兩點:首先,透過這些影響深遠的詞彙,回顧我的生命故事,展現我是誰。第二,示範如何透過個人關鍵詞彙打開內心深處的故事,發掘力量與意義。

我經常遇到作者或講者對我說,他們沒什麼有意思的故事可說,就算真的有故事,又有誰想聽呢?我都會回答:「世界上沒有平凡的人生,我們都有不平凡的故事值得分享。」每個人都只會活一次,你又憑什麼不說自己的故事呢?我想知道你是誰、你的熱情所在、你獨特的觀點。我想閱讀、傾聽你的故事,不希望故事就此被埋沒。我希望能在你的故事中找到共鳴、與你產生連結,受惠於你個人經驗的體悟。

正如傑伊.高登(Jay Golden)在《值得再說一遍》(Retellable)一書中寫道:「你的生命故事,其實是由許多小故事所組成。這些故事蘊含了你最重要的洞見與人生智慧,可以建立深度連結、引發共鳴,協助受眾跨越障礙,採取從未想過的行動。」我也完全認同他提出的觀點:「對於想要帶來改變、創新或成為企業領導者的人來說,好好說故事是最重要的能力。」

只要你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,這本書就適合你讀:

  • 你是企業領導者,明白說故事是一種強大的工具,想學習如何運用個人故事打造信任感、服務受眾或傳遞理念。
  • 你是講者或作家,希望找出有意義的個人故事,應用於演講、部落格、文章或書籍。
  • 你已步入中年,對於個人成長深感興趣,希望透過回顧過往經歷來整理自己的故事,讓未來更有方向。

即使你尚未步入中年,也可能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,開始回顧自己的過去,想要對於個人和專業發展產生助益。現今,你正站在人生的高點,正好適合反思自己的故事,思考自己來自何方,又將前往何處。

  • 為何要說故事?

當你想到「說故事」,腦海中可能會浮現睡前童話故事或圍坐在爐火旁的溫馨小故事,這些當然各有重要的價值。但其實,說故事還有科學實證的價值。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家尤里.哈山(Uri Hasson)指出:「只要透過說故事,你就能在聽眾的大腦中植入想法、思維和情感。」這點同樣適用於寫作。

這又是如何運作的呢?這涉及一種稱作「神經耦合」的現象,發生在說故事者與受眾的大腦之中。當你用口語或文字講述故事時,你的大腦會與受眾的大腦同步,所以你才能植入想法。這聽起來有點毛毛的,但其實這種現象時時刻刻都在發生!哈山進一步表示:「故事是唯一能啟動大腦特定區域的方式,好讓聽眾把故事轉化為自身靈感與經驗。」

我特別喜歡神經科學家大衛.伊格曼(David Eagleman)在史丹佛大學Podcast節目《快速思考,聰明說話》(Think Fast, Talk Smart)中所舉的例子,他提到電影《星際大戰:曙光乍現》中,路克天行者瞄準太空要塞「死星」的通風口,成功發射質子魚雷的關鍵時刻:「想要別人接受一個想法並不容易,除非擊中龐大系統中的小缺口。而對大腦而言,這個小缺口的形狀就是故事。」

沉浸在故事中還會啟動大腦的「鏡像神經元系統」,讓讀者或聽眾不自覺地代入故事中角色的情緒。心理學家蘭妮.彼得森(Lani Peterson)進一步指出,當我們聽故事時,大腦會釋放三種關鍵化學物質:皮質醇、多巴胺和催產素。這為何重要呢?因為如果我們努力想把靈感留下,皮質醇便有助於記憶形成,多巴胺讓我們保持專注,催產素(又稱作「同理心物質」)則能促進良好關係的建立與深化。如果你需要更多證據,史丹佛大學教授珍妮佛.艾克(Jennifer Aaker)指出,相較於單純的事實,故事的記憶度高出二十二倍。

另一個有趣的研究領域是「敘事認同理論」,探討了用故事詮釋人生的影響和好處。心理學家丹.麥克亞當斯(Dan McAdams)曾在訪談中提到,我們大約從青春期開始,便成為「自我人生的歷史學家」,這會隨著時間變化與成長。我們受到生活經驗與當下心境的影響,不斷修正自己的生命故事。我們在此刻所述說的故事,往往也透露出自己未來的走向。麥克亞當斯認為,生命故事就是一種心理資源,有助我們做出決定,推動我們向前邁進。

  • 為何我要說故事?

「storytelling」這個英文字的意思與演變也是一個故事的縮影,最早指的是口述真實事件,類似於口述歷史。在書寫尚未問世之前,人類只能透過口耳相傳來傳遞知識與智慧。後來,這個詞的意思才逐漸轉變成純屬娛樂的「虛構故事」。到了十七世紀晚期,「說故事」甚至成為「說謊」的委婉說法。從此大勢底定,這個詞的可信度大打折扣。我猜,這也是為何現今有些企業領導者抗拒「說故事」,因為他們無法認真看待說故事,認為有損自己的公信力。

但撇開詞典的定義,我認為說故事是一種「原始技術」,這是人類還住在洞穴裡時用來理解世界的方式。我們無法不說故事,如果沒有故事,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。故事幫助我們打造意義、建立連結、形成社群。沒有故事,我們就無法存在。正如作家強納森.歌德夏(Jonathan Gottschall)在《大腦會說故事》(The Storytelling Animal)一書中寫道:「我們這個物種,天生就故事成癮,即使身體入睡了,腦袋依然不眠不休地說故事給自己聽。」

我從事寫作多年,但真正踏入「說故事」這個領域,則是近年的事。二○一二年,我認識了瑪莉安.克萊蒙斯(Mary Ann Clements)這位同樣熱愛故事的講者與作家。我們決定在倫敦共同發起名為「故事派對」的定期說故事活動。我們的初衷是提供一個舞台,讓任何人都能在安全、支持的環境下,針對特定主題分享自己的故事,不需要公開演說的經驗。其實,我們聽過最動人的故事,往往來自那些從未在公眾場合說話的人,他們只是想讓自己的故事有人見證和重視。有些故事甚至是當事人第一次說出口。我自己最難忘的一次經驗是我姊姊在活動上的分享。她說,這是她第一次、也是最後一次公開說出那些經驗。對她來說,這是情感的釋放;對我們來說,則是深刻的感動。

我相信,說自己的故事是領導力的展現,需要勇氣和願意面對脆弱。這能培養自我覺察與情感智慧,也讓我們正視人性的不完美之處,在這當中看見價值。如果我們不主動說出自己的故事,或說得不好,就等於剝奪了別人從中學習與獲得啟發的機會。別忘了,我們在回歸塵土後,唯一留下的就是世人對我們的評價。因此,主導自己留下的故事極為重要。

我深受理查.史東(Richard Stone)在《沙發上的說話課》(The Healing Art of Story-telling)中的文字所啟發:「當我們生命走到終點,唯一留下的,就是我們的故事。說也奇怪,這些故事是我們生命永垂不朽的門票。光是知道後代子孫仍會傳頌我們的故事,就讓我們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。」

因此,我邀請你開始探索自己的故事,並像丹.麥克亞當斯所說,打造專屬於你的心理資源。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透過特定的詞彙,引導你挖掘自己的故事,這有助你專注於這些故事的意義,以及從中獲得的自我認識與人生體悟。這也能讓你說起故事更加精簡有力,避免冗長瑣碎、缺乏重點。正如詞典中的定義,這本書中的「關鍵詞故事」都簡潔又具體。因此,我希望你能把自己視為詞典編纂者,整理出屬於你的「人生詞典」。

  • 如何使用這本書?

接下來你會發現,編寫人生詞典需要自我覺察與反思能力。為了示範這個過程,我挑選了在不同人生階段對自己影響深遠的關鍵詞,簡單描述背後的原因。其他對我產生影響的詞彙還有許多,但唯有列出的這些至今仍大幅影響著我。

詞彙的意義不僅止於詞典上的定義,還可能提升自我形象,也可能消耗你的能量,甚至扭曲自我形象。因此,分辨對你來說重要的詞彙,有助於更了解自己與內在動機。這樣挑選關鍵詞的方式,也能成為書寫生命故事的捷徑。

我想邀請你,運用我的關鍵詞當作引子,找出對你有正面意義的詞彙,以及仍束縛著你的詞彙。回顧自己的人生,我發現有些階段帶來特別多的關鍵詞,你可能也會有類似的體驗。我的人生階段只是參考,不必就此受限,尤其是你可能尚未中年。無論你的年齡為何,都能按照這個方法,定義屬於自己的人生階段。

每章結尾,我都列出了一些值得玩味的問題,幫助你更深入思考影響自己最深的關鍵詞。這些詞彙可能你極為珍視,也可能依然盤旋在心頭。你也許會發現,有些敘事已不再符合你的目標,而有些故事則能與你的價值觀和目標契合,可以讓你說話或寫作更有記憶點。

我也在書中設計了「停下來想一想」的練習,用意是分享我在這個過程中的體悟,同時說明常見故事結構中的關鍵元素,以及如何把你的「關鍵詞故事」結合成完整的敘事(詳見第八章)。故事結構分成許多種(圖書出版平台Reedsy就提供了實用的參考),但自傳式說故事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把人生視為一趟「旅程」,而你是克服挑戰、遇見貴人與導師的主角。

以下是這類故事結構的關鍵元素:

  • 觸發事件:Reedsy定義為「推動故事主線,促使主角踏上轉變旅程的事件」。這不僅適用於小說,也適用於非小說。
  • 衝突加劇╲情節推進:主角人生所面對的衝突與挑戰愈來愈大,可能帶來正面或負面影響,但始終與觸發事件相關。
  • 危機或轉捩點:這毋需說明,故事中至少會有一次危機或轉捩點,即累積的難題達到臨界點,迫使主角做出改變,並展現真正的自我。
  • 高潮:故事達到最緊張或最具戲劇張力的時刻,通常是主角面臨重大的抉擇與挑戰。
  • 收尾:高潮之後,原先由觸發事件引發的衝突得以解決,主角把這段故事畫上句點,邁向新的旅程。

由於我們仍在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,因此並沒有真正的「收尾」,但其中包含了許多完整的小故事。舉例來說,儘管我的故事還在繼續,我仍能找出目前為止不同階段的收尾。隨著關鍵詞與故事逐漸浮現,你可能會跟我一樣經歷幾次靈光一閃的時刻,也可能更深入理解自身的內在動機與限制型信念,從而找到更滿意的收尾。

撰寫有意義的故事,關鍵在於「轉變」。一旦主角(也就是你)踏上旅程,改變就會發生。如果沒有任何改變,那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故事。在記錄這些關鍵詞時,你可能會發現微小的改變,但當你找到這些詞彙之間的關聯,拼湊出完整的敘事,那才是真正的轉變時刻。一個全新的觀點可能改變你的心態或行為,也絕對會讓你更加認識自己。

此外,這本書的許多內容也有關詞源學,即研究字詞的起源與相關的歷史演變。我時常查閱詞彙的原始意義,這讓我的直覺探索更有深度。我至今依舊留著父親的《柯林斯詞源詞典》(Collins' Etymological Dictionary),這是他一九三○年代求學時獲得的禮物,提醒著我對文字的熱愛可追溯到童年。當你的關鍵詞浮現時,我建議你查閱詞源。網路上有許多免費資源,我個人偏好使用「線上詞源詞典」(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),這本書所有詞彙的定義皆出自於此。你應該優先順從你的直覺,但深入了解詞彙的起源,可能會帶來更多洞見,有助於了解這些詞彙對你格外重要的原因。

我建議你準備一本精裝橫線筆記本,專門用來記錄這個過程。本書中所有提問的用意都是要手寫回答,而不是使用筆記型電腦、桌機或手機。不過,如果你在沒有筆記本的情況下,突然想到某個字詞或故事,使用筆記APP來記錄也可以。手寫有其科學依據。麥克森.佛依(Michelson Foy)在《今日心理學》(Psychology Today)的一篇文章指出,手寫能增強分析能力、記憶力,並促進創意流動。

  • 你準備好了嗎?

你是否準備好要主導自己的故事,書寫自己的人生了呢?但開始之前,請牢記一點:這個過程必須要完全誠實、帶著勇氣。如果你發覺自己頻繁湧現強烈情緒,像是憤怒、悲傷或恐懼,或開始覺得無法承受,請尋求專業心理師或諮商師的協助。但務必記得,你可以決定要分享哪些內容,無論是私下還是公開分享都一樣。如果你打算以文字或口述的方式分享個人故事,就要確保這些故事來自已經癒合的疤痕,而不是尚未癒合的傷口。換句話說,這應該是你已消化、從中獲得領悟的故事,而不是仍然讓你情緒激動的傷痛回憶。選擇對你有意義的詞彙來書寫,也有助於篩選要分享的內容,讓你始終掌握敘事權。

祝你一切順利!我們會在這趟旅程的終點再次相見。我會在第八章與你分享更多有關編纂「人生詞典」的想法,以及如何運用這些關鍵詞故事。

看更多

試閱

>>第一部分 關鍵詞構築的人生

第二章 童年的關鍵詞

在這一章中,我想聊聊在童年時期對你產生影響的那些詞彙,即那些家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,或是塑造你童年自我認同、影響世界觀的文字,甚至是至今仍然對你別具意義的詞彙。

我的童年關鍵詞稍微說明了我如何感知並經歷那段歲月,對我而言,那是一段單純而美好的時光,生活尚未變得複雜。你的童年也許快樂,也許艱難,也許平淡無奇。但無論如何,都會有些詞語在你腦海中迴響,喚起你最初學習語言、建立詞彙的故事。

  • Corners(角角)

這個詞對我的童年有著特別的意義,它來自我母親的創意,用來形容我的「安心小物」:最初是指柔軟的刷毛棉睡衣腰帶末端的一小塊長方形布條。我母親既務實又有創意,後來都用她的勝家縫紉機,特地幫我縫製更多這類小布條,每條大約三十乘二.五公分,邊緣縫得整整齊齊。我至今依舊不知為何,小時候就愛用布條的角角輕輕敲著鼻翼,這帶給我難以言喻的安心感,就一直這樣敲到八歲左右。這個經驗純屬個人喜好,我也是第一次寫下這段回憶。

最近,我讀了探討兒童「適應行為」的心理學理論,才曉得或許我的「敲角角儀式」是一種自我安撫的行為,協助我在焦慮或受到過度刺激時得到安撫。

希望每個人的童年都擁有屬於自己的「角角」,或至少是有特殊意義的東西,也許是一個暱稱、玩具,或是幻想中的朋友。即使到了現在,只要一想到「Corners」,我腦海中浮現的依舊是那些布條,而不是在日常用語指的「角落」。這個詞其實不常出現在對話裡(誰會沒事聊到複數的角落呢?),但每當我想到它,便彷彿回到了童年,回憶起自己曾用那塊布條敲鼻子的怪習慣,覺得有點不好意思。不過,這曾讓我感到平靜與滿足,所以別人怎麼想又何妨呢?

更有意思的是,在許多文化裡,手指輕敲鼻翼這個動作往往代表「這是祕密」或「別多管閒事」。也許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詞彙,蘊藏著個人記憶,別人無法輕易解讀。而這正是我們獨一無二之處,我們各自擁有專屬的祕密詞彙。

停下來想一想

回顧童年的詞彙時,請信任你的直覺,讓念頭自然浮現,不要急著評價。這些詞也許屬於你的「祕密詞彙」,早就深藏內心多年,只是以前從沒想過要分享或思索其中的意義。我在思考成長過程中的童年關鍵詞「角角」時,最讓我驚訝的是,它有許多不同的意思,但我的定義獨一無二。這讓我意識到,自己擁有豐富的內在世界,我並不輕易對外開放。我不是容易看透的人(至少以前不是),直到現在,「角角」才真正幫助我敞開自己。

我想在此先提醒,務必在你的關鍵詞故事中尋找「亮點」。這個概念是編劇波蓓特.巴斯特(Bobette Buster)在優秀小品《建構故事》(Do Story)一書中所創,指的是最能體現故事本質的細節,足以喚起感官體驗的時刻,例如童年時讓我無比安心的那條柔軟的刷毛棉布條。

請利用本章最後的提問,回憶童年時期的詞彙和感官記憶,挖掘潛藏的故事與記憶,也許會讓你和別人更明白你的想法和感受。

  • Shy(害羞)

我以前都會說自己是個害羞的小孩。確實,在課堂上我可能有點膽怯,但在操場上卻十分外向。真正讓我難過到在小學備感挫折的,是成績單上老師常常寫下的評語,說我不參與課堂討論,也不舉手回答問題。即使我算是很認真的學生,這些評語還是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、自己有問題。害羞成了我的標籤,讓我原本就缺乏的自信心更加低落。

多年以後,我發現自己是屬於內向的I人,才開始理解自己當時的膽怯和缺乏參與的理由。I人通常不會在沒有仔細思考之前就開口發言,由於他們需要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,因此不太可能像E人那樣邊說邊思考。這就是為何I人往往不願意舉手發言。你聽過那句老話嗎?「棍棒和石頭也許會打斷我的骨頭,但言語永遠無法傷害我。」但對於敏感的I人來說,這句話根本不成立。

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系已有所改變,務必要正視內向小孩的價值,為他們營造一個能安心表達自己的環境。如果他們被貼上「害羞」的標籤,很可能就會因此而深受影響,無法充分發揮潛力。其實,我很少不願意參與活動,也並不害怕與人交流,「害羞」這個形容詞並不貼切。一定要謹慎使用「害羞」來形容一個人,因為這個標籤可能會讓人難以擺脫。

後來,我做了MBTI性格測驗,結果是INFJ,據說是最稀有的性格類型。INFJ擁有高度的社交能力,但長時間的社交會讓他們感到精疲力竭、過度刺激。他們享受獨處,同時又渴望深度的連結。因此,你可以說我安靜、內斂、矜持、獨立,但絕對不要說我「害羞」。

在我寫完這一段後,有個朋友向我推薦了詩人暨哲學家大衛.懷特的《撫慰人心的52個關鍵詞》(Consolations: The Solace, Nourishment and Underlying Meaning of Everyday Words)。懷特在這本書中以感性又詩意的筆法探索日常詞彙,其中之一就是「害羞」。他的詮釋讓我對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。他寫道:「害羞是一道微妙又脆弱的界線,一邊是我們認為可能出現的事物,一邊是我們認為自己值得擁有的東西。」他重新定義害羞,視為面對新事物的可貴態度。像這樣迅速重新詮釋一個詞的意思,就可以賦予你力量。

  • Popular(好人緣)

在「害羞」之後緊接著討論「好人緣」,也許看起來有些突兀,但這正是社交型I人的矛盾之處。

我清楚記得自己在六歲左右,有一次老師問:「班上人緣最好的人請站起來。」我毫不猶豫地拉開椅子站起來,但其他同學都坐著。首先,這樣的問題真的適合問小孩子嗎?這會傳達什麼樣的訊息?其次,這件事也顯示出,當時的我還沒有太多自我意識。我毫不懷疑自己就是班上最受歡迎的人。事實上,我不受小圈子限制、能與不同群體的朋友來往。在我六歲生日時,邀請了班上所有同學,除了其中一位因故無法出席,其他全都來了。

多年後,我讀到《生日的祕密語言》(The Secret Language of Birthdays),書中提到我的生日是「好人緣日」。據說,在這一天出生的人,對於「好人緣」展現了強烈的需求與能力。他們渴望受到所愛之人的欣賞與讚美,這點我無法反駁。然而,這也帶來了負面影響:我經常搞混「好人緣」與「討好」的界線。「Popular」這個詞來自拉丁文,原意是「屬於民眾」或「獲得民眾接受」,要到了晚近才演變成「廣受喜愛」或「備受推崇」的意思。這個詞在我後來的人生中回歸,還掀起不小的波瀾……

問問自己

「害羞」與「好人緣」這兩個關鍵詞,讓我重新思考了剛開始摸索自我認同時,那些曾定義過自己的詞彙。這類詞彙有時會變成標籤,長大成人後也難以擺脫,甚至可能影響我們整趟人生旅程。我撕下了害羞的標籤、接納了好人緣的標籤。那你呢?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狀況?這樣的關鍵詞可能蘊含強大的故事性,能讓讀者或聽眾對你的經歷產生共鳴。我非常崇拜的說故事大師麥可.馬格里斯(Michael Margolis)在《相信我》(Believe Me)一書中寫道:「唯有當讀者能在你的故事中發現自己,他們才會真正感受到歸屬感,進而參與你的敘事。」

試著回想從你開始牙牙學語時就一直伴隨著你的詞彙。有些可能是你小時候沒有用過的詞,長大成人後才學會,卻蘊藏某種感受或記憶刻在心底。有些詞也許隨著你的成長,意義或影響也發生了變化,就像我對「好人緣」的體會,在不同人生階段就有不同的理解。

以下的提問會協助你展開這段探索之旅。同樣挑選一、兩個讓你立即有感的題目,好好坐下來,至少寫五分鐘或寫到沒有靈感為止。

  • 哪些詞是別人對小時候的你所貼的標籤?
  • 哪些詞至今仍讓你心生恐懼?
  • 哪些詞能喚起溫暖的感受?
  • 哪些詞曾鼓勵過或傷害過小時候的你?
  • 你與這些詞的關係是否隨著歲月改變?
  • 你小時候是否發明過自己的祕密詞彙?

 

>>第二部分 運用你的關鍵詞

第八章 總結人生的關鍵詞

恭喜!你快要走完這趟用關鍵詞回顧人生的旅程了。

當然,這不會是唯一的一次。希望此刻的你,手邊已有一本筆記本,裡面記錄了對你人生來說最重要的關鍵詞,還有由這些詞彙啟發的故事,以及你在過程中對各種提問的回應。接下來呢?你可以如何運用這本人生關鍵詞詞典?以下有些實用的建議與可能的執行步驟。

如果你是商業領袖,可以挑選一個關鍵詞故事,跟客戶、團隊成員、合作夥伴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建立更深的連結。舉例來說,我可以拿「害羞」這個詞來分享,讓那些在公開場合發言有困難的人產生共鳴,進而鼓勵他們開口。我也常在領導力溝通培訓課程上,使用「新浪漫派」這個詞介紹自己身為資深音樂記者的經驗,藉此建立我的專業可信度。
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一篇訪談中,著名編劇羅伯特.麥基(Robert McKee)提到,「自我認識」是所有偉大故事的根基,而偉大的領導者都十分認識自己。他表示:「偉大的說書人(我猜偉大的領導者也是)看得見別人的人性,以富有同理心又務實的方式與人互動。」透過分享你的關鍵詞故事,不僅可以展現人性與同理心,還能讓別人也自在地分享他們的經驗。

我們可以學學兩位深知個人生命故事力量的領導者: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企業家理查.布蘭森(Richard Branson,維珍集團創辦人)。以前常有人稱歐巴馬是「美國首席說書人」,早在一九九五年,他還未踏入政壇前,就出版了回憶錄《歐巴馬的夢想之路:以父之名》(Dreams from My Father)。他曾說:「我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故事,才能真正傾聽並幫助別人理解他們的故事。」他的演說經常融入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,藉此拉近與不同群眾的距離、建立信任感,說服大家接受他的理念。

理查.布蘭森則經常透過個人故事來強化他與「維珍」品牌的信任關係。舉例來說,他談到維珍大西洋航空的創立故事:當年,他的航班座位被取消,無法從波多黎各飛往英屬維京群島(British Virgin Islands)見未來的妻子,於是決定包下一架飛機,讓其他受影響的乘客以每人三十九美元的價格搭乘,笑稱這趟航班為「Virgin Airlines」。在維珍網站一篇探討故事力與創業精神的文章中,他寫道:「說故事的歷史跟營火一樣悠久,也跟推特貼文一樣年輕。一般人能一眼識破那些虛假、刻意包裝、充滿算計的故事,真正打動人的生命故事,必須用心來說,而不只是用腦袋來說。」

如果你是講者,可以挑選一個關鍵詞故事,融入你的主題演說或簡報中,甚至發展成長版的完整演說內容。關鍵是要選擇契合主題、又讓聽眾產生共鳴的故事。我經常提到演說要「情與理並重」,意思是內容要兼具情感元素(通常是故事)和事實╲邏輯分析(數據或研究)。快速瀏覽一下我在前文提到的關鍵詞,我可以聊聊自己如何從「文字工作者」、「編輯」一路走到成為「作家」;如果想要更貼近個人的角度,我可以聊聊「中風」這個詞,以及後續的觸發事件何以衝擊我的人生。我也可以藉由分享部分關鍵詞故事,闡述每個詞都會留下痕跡。

如果你是部落客,可以將任何關鍵詞故事當成部落格主題。我自己則是反其道而行,先寫了一篇部落格文章〈從鞋底到靈魂〉(Sole to Soul),才決定把「細高跟鞋」加進我的人生關鍵詞詞典。現在,我擁有了寶貴的素材庫,可以撰寫一系列個人主題的部落格文章。我可以挑任何一個關鍵詞故事,拓展成八百字的文章,加入能引發讀者共鳴的訊息或寓意。同時,如果你想在商業導向的部落格增添個人色彩,也可以穿插關鍵詞故事,達到「情與理並重」。如果你的關鍵詞有雙重涵義,例如「single」就有「單曲」與「單身」兩個版本,這就能寫成一篇有趣的文章。

如果你是商業類書籍的作家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人生關鍵詞故事其實有助於傳達個人背景、人生哲學、價值觀、信念與初衷。這些故事也有助讀者了解你的身分、來歷和讀書的理由。我經常遇到作家會有所顧忌地說:「我不想讓整本書都變成在講我自己。」但身為讀者的我,其實很希望感受到作者的個性、過去的經驗,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想傳遞的資訊、建議和思維領導力。如果一位作家願意去思考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事,也願意大方地與我分享,那我通常會深受吸引。伊莉莎白.吉兒伯特(Elizabeth Gilbert)就是這方面的高手。她在二○一五年問世的非小說《創造力》(Big Magic)讓我百般著迷,喜愛程度不亞於她二○○七年的回憶錄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(Eat, Pray, Love)。

如果你是中年人(或即將遇入中年),可以把「人生關鍵詞詞典」當作反思練習或個人成長的工具。我建議你把這加入寫日誌的習慣,寫日誌沒有一定的規則,但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後進行晨間書寫。茱莉亞.卡麥隆(Julia Cameron)寫了許多本書探討創造力和寫作,包括《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》(The Artist's Way)與《寫,就對了!》(The Right to Write)。她率先提倡了這個方法:每天早上把腦袋所有念頭寫下來,直到寫滿三面A4為止,完全不用壓抑或修飾,因為這些內容只有你自己看得到。如果覺得三面太多寫不完,寫兩面也沒關係。針對人生關鍵詞或本書裡的提問,更深入地書寫、探索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不帶評價、也不用急著下結論。我自己連續兩年進行晨間書寫,過程中真的挖掘出一些讓我意想不到的寶藏。

最後,正如理查.史東(Richard Stone)在《沙發上的說話課》(The Healing Art of Storytelling)中寫道:「過去的故事隨時都能重新詮釋。如果有所謂的自由,這也許就是自由了。我們不必再受困於過去的故事,而是能同時成為劇中角色與編劇,主導自己的人生。」

★ 其他小叮嚀

如果你想要建立「人生關鍵詞詞典」,這裡有額外的說明:

  • 時時刻刻聽從直覺的引導,相信當下浮現的話語。
  • 選好關鍵詞後就寫在便利貼上,貼在白板或顯眼的地方,讓自己能持續思考它們的意義。
  • 關鍵詞必須是真正對你有意義的詞,如果覺得不夠精確,可以使用同義詞詞典尋找更貼切的詞彙。
  • 不妨查閱這些關鍵詞的詞源,看看原本的意思是否會改變你的認知。
  • 如果你是視覺型人,可以像我畫「臣服」一樣,畫出關鍵詞的圖像。

你的關鍵詞清單具體成形後,思考以下問題:

  • 你為什麼選擇這些詞?
  • 這些詞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?
  • 這些詞為何依然讓你產生共鳴?
  • 這些詞現在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?
  • 這些詞是否潛藏著未釋放的能量?
  • 這些詞是否限制了你,讓你無法完全活出自己?
  • 你能跟這些詞和解嗎?
  • 你能否肯定曾為你帶來美好的關鍵詞?
  • 你能看出這些詞要告訴你的故事嗎?
  • 這些詞是否蘊藏專屬於你的訊息?
  • 這些詞究竟要表達什麼?

回答這些問題、書寫你的關鍵詞,你就會梳理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,接受並擁有那些曾帶來痛苦的時刻,進而重新詮釋你的故事。這個過程可以引領你釐清人生中的關鍵事件,整合成有脈絡的故事。接下來的章節會引導你如何完成這件事。

close
貨到通知

close